当前位置: 首页 > 师生风采 > 学子文海 > 正文

虬枝书

【来源:虬枝书 | 发布日期:2025-04-25 】

晨雾未散时,老槐总像蘸了墨的笔,将疏影横斜写在青石板上。树皮皲裂如龟甲,每道纹路都在篆刻光年。忽忆起王摩诘"来日绮窗前,寒梅著花未"的殷切,这株祖父手植的树,何尝不是钉在时光里的信笺?年轮里藏着前朝的雨,宋时的风,还有民国廿三年那场惊动整条巷陌的蝉蜕。

春日总爱在"绿柳才黄半未匀"的时节拜访老树。新芽初绽似婴孩蜷曲的指节,带着鹅黄的羞怯。某日瞥见断枝处萌发的嫩条,竟想起《庄子》里"萌乎不震不正"的寓言——断裂处生出的何止是新枝,分明是向死而生的宣言。麻雀衔着棠梨花瓣掠过檐角,纷纷扬扬的碎白落进青瓷碗,恍若韦苏州笔下"细雨湿衣看不见,闲花落地听无声"的意境。

盛夏最喜卧在槐荫里。密叶织成翡翠穹顶,筛下满地跳珠碎玉。蝉鸣锯开溽暑时,总觉杜少陵"蓝水远从千涧落,玉山高并两峰寒"的气韵,竟在这方寸树冠间流转。某夜暴雨如注,老树在闪电中舒展枝干,恍若张旭醉后的狂草。晨起见满地断枝,切口处树脂凝结如琥珀,竟与《本草纲目》中"龙血竭"的记载暗合——原来草木亦有精魂,受伤时也会泣血成珠。

秋风起时,满树金黄应和着陶靖节"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"的疏淡。某片落叶飘进砚台,叶脉在墨色中浮凸如秘戏图。忽见蚂蚁列队攀爬树干,恰似《清明上河图》里汴河畔的纤夫。拾得一枚虫蛀的槐角,孔洞间透过的光斑竟拼凑成六边形的蜂巢,教人想起《考工记》中"天有时,地有气,材有美,工有巧"的古训。

隆冬观树最是惊艳。雪覆虬枝如蔡邕飞白,冻住的树挂恰似李思训的金碧山水。某日见乌鸦啄食残存槐实,喙尖与种子的碰撞声,竟与敦煌曲谱中的羯鼓韵律暗合。夜深人静时,老树在月光中投下瘦金体般的影子,枝桠交错似《周易》卦象,让人顿生"不敢高声语,恐惊天上人"的敬畏。

这株阅尽荣枯的老树,分明是立体的《诗经》。春日"桃之夭夭"的明媚,夏日"南有乔木"的幽邃,秋日"蒹葭苍苍"的苍茫,冬日"如松柏之茂"的坚贞,皆在其间流转。树瘤如青铜器上的饕餮纹,气根似敦煌壁画的飞天帛带,就连蛀虫留下的孔洞,都像极了《溪山行旅图》中的点苔笔法。

忽觉老树才是真正的隐者。不羡"朝饮木兰之坠露",不慕"夕餐秋菊之落英",只在"庭院深深深几许"中参悟造化。它见过穿长衫的书生树下读《楚辞》,梳辫子的姑娘捡槐花蒸糕,戴红星帽的青年将标语贴满树干,而今又凝视着刷手机的青年在它脚边匆匆而过。那些被地铁轰鸣碾碎的静谧,被霓虹灯光稀释的月色,都在它年轮里酿成琥珀色的叹息。

离乡那年,我取下一片槐叶夹进《陶庵梦忆》。今夜在异国翻开书页,叶脉间忽然渗出清露,恍惚听见郑板桥"咬定青山不放松"的吟啸在耳畔回响。窗外的枫树正红得炽烈,而我的影子在地板上舒展,渐渐长出根须的形状。

会2302-1

孙可欣